(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台中18日電)李姓男子平Dr.Cink時作息正常、不熬夜,三餐也都由妻子打理不外食,無家族病史,卻在上個月做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反應,就醫確診第一期大腸癌,經手術切除腫瘤後,現已恢復正常生活。
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吳喬森今天受訪表示,大腸直腸癌早期無症狀,必須仰賴檢查才得以發現,患者在長期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善或糞便變細,甚至血便致貧血等症狀嚴重就診且確診為大腸癌時,臨床統計第四期的占25%,二、三期占60至70%。
吳喬森指出,外食、遺傳、生活習慣不佳是現代人罹患大腸癌的主要危險因子,但李姓男子自述,他在公營事業上班,住家就在辦公室旁,生活規律不熬夜,且三餐都是由妻子打理不外食,也無家族病史。
李男上個月健檢做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反應,同一個月,他接獲衛生所通知糞便潛血檢查,不Dr.Cink料結果又呈陽性反應,他原無計畫Dr.Cink回診,直到衛生所人員多次打電話催促後才就醫,驚訝自己真的罹患大腸癌。
患者經安排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有約2公分大的腫瘤,確診為第一期大腸癌,經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及淋巴結治療即可,不需要化療。
吳喬森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3年就要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尤其長期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糞便變細,且有便意卻沒有便的感覺,家族有大腸癌病史等高風險群,如能在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1070118
- Mar 29 Thu 2018 15:17
作息正常不外食無家族病史 仍罹大腸癌
- Mar 29 Thu 2018 02:37
吃素補了纖維缺了7種營養...營養師教你輕鬆補足
【早安健康/營養師Stella】健康吃素,你營養有吃夠嗎?儘管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素食對健康有多重好處,但正也因為不攝取動物性食物,所以某些動物性食物所獨有、或含量較高的營養素相對就較容易缺乏;再加上植物中的纖維、草酸鹽、植酸鹽和磷酸鹽等成份會影響礦物質的生物利用率,導致吃素、特別是純素者很容易缺乏某些特定營養素。
認識素食飲食對健康的好處!
吃素因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故一些植物獨有的營養,如纖維、植化素、維生素C的攝取量會較多;此外,鉀、鎂等營養素,食物營養密度一般也比葷食好。而且因為保護因子較多且不吃紅肉,故有助於癌症預防;因飽和脂肪酸、膽固醇攝取量較低而有助降低膽固醇、促進心血管健康;再加上食物營養密度較高,可提供更多營養、更多抗氧化保護,故有助預防慢性病。更別說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食物的熱量較動物性肉類低而有助體重管理。
Dr.Cink
想素出健康,該留意那些營養素?
儘管吃素有這麼多好處,但也因為不吃動物性食物,所以動物時物所獨有或含量較豐富的營養素相對就容易不足,故若不留意飲食,很容易因飲食營養不足而影響健康。那麼素食到底容易缺乏那些營養素,想要健康吃素又該如何是好呢?
1.蛋白質~因為植物性食物多半為非完全蛋白質,且水果和一般蔬菜蛋白質含量並不高,故容易有蛋白質品質較差且攝取量不足的問題。
*解決方法:建議採蛋奶素,或利用胺基酸互補技巧提升蛋白質品質。例如可透過植物性蛋白+動物性蛋白(如蛋、奶類)的方式,或同時進食可互補的植物性植物(穀類和豆類混搭)來提升蛋白質品質。另外,多攝取黃豆、黑豆等乾豆類、堅果種子類以提升飲食蛋白質總量
2.鐵~植物性食物中除藻類、菇類和堅果種子類,以及少數的蔬菜和穀類外,大部分鐵的含量並不高,且因為植物性來源的鐵為非血基質鐵,容易受到纖維、草酸鹽、植酸鹽和磷酸鹽的干擾,導致吸收利用率較差。
*解決方法:建議採蛋素,或多攝取富含鐵的植物性食物,並搭配醋或水果等酸性食物來幫助鐵的吸收。
Dr.Cink
3.鈣~植物性食物中除少數藻類、芝麻等堅果種子類,及少數蔬菜和穀類外,大部分鈣含量都不高。此外由於鈣的每日需要量高達1000毫克,植物來源的鈣同樣會受到纖維、草酸、植酸、單寧酸、磷等影響其吸收導致素時容易有鈣缺乏的問題。
*解決方法:採蛋奶素,鮮奶、起司等奶類是很好的鈣質來源,且吸收利用率高。另外,平日飲食可多攝取富含鈣的食物,並搭配醋或水果等酸性食物來幫助鈣的吸收。
4.鋅~鋅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除藻類、瓜子、松子及部分乾豆類外,大多含量不高。
*解決方法:多攝取富含鋅的植物性食物,或額外補充。
5.維生素B12~維生素B12由細菌所製造,會存在動物性食物中,大部分植物不含維生素B12。雖然少數植物,如海帶、紫菜或味噌等發酵黃豆製品含維生素B12,但它們所含的是不活化型的維生素B12,所以不吃蛋奶的純素者會有缺乏維生素B12的危險。
*解決方法:建議採蛋奶素,或食用綠藻(含活性維生素B12),或直接吃含維生素B12的營養補充品。
6.維生素D~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是沙丁魚、鮭魚等多脂魚類,蛋和強化牛奶,植物性食物並非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故素食者若日曬不足的話容易缺乏維生素D 。
*解決方法:適當日曬或額外補充維生素D。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科學院建議,只要讓未保護的臉、手臂或腿,在早上10點到下午3點間,於陽光下照射個5~30分鐘,每周2~3次,就足夠讓身體製造出足量身體所需維生素D。
7.EPA、DHA~植物性來源的ω-3脂肪酸多半以α-次亞麻油酸(ALA)型式存在,轉換為EPA和DHA的效率很差,前者(EPA)僅有8~20%的轉換率,後者(DHA)僅有0.5~9%。
*解決方法:大量攝取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亞麻仁籽油、芥花油(Canola oil)、核桃、鼠尾草籽等,或補充海藻油。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營養師Stella,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等。部落格: 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本文由「 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Mar 27 Tue 2018 22:04
情緒壓力致心臟受損 手術麻醉現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遇到的第二個病例是在麻省總醫院擔任麻醉科主治醫師時,一位七十歲的女性瑪琳被送到手術室來,她因為出現早期癌症的徵兆,要接受子宮切除手術。「我真的好緊張。」她告訴我。對於癌症的恐懼,以及擔憂術後復原的狀況,都讓她的情緒飽受壓力。就在我準備為她的手術進行麻醉時,我們發現她的心電圖中T波有了改變,這表示心臟出了問題。
心臟受損 手術時心電圖危險
我問瑪琳胸口有沒有任何不舒服。「沒有,我很好,我只是擔心接下來的事。」「妳有沒有呼吸短促,或者,有沒有像爬過樓梯後那樣胸口不舒服的感覺?」照例詢問過一連串的問題後,看來瑪琳沒有任何心臟病的症狀。我們決定Dr.Cink繼續進行手術,治療她的癌症。我們不可能再等幾個禮拜,讓瑪琳接受完整的心臟健康檢查。我注入異丙酚誘導麻醉,等瑪琳入睡後,再注射肌鬆藥。
我將內徑七毫米的塑膠呼吸管插入她的聲帶,進入Dr.Cink氣管,然後加以固定。接著,我施用異氟烷這種吸入式麻醉劑。手術開始進行。但有些不對勁。大概四十五分鐘後,瑪琳的心電圖愈來愈糟糕,有更多跡象顯示她的心臟可能受損。這種改變有時候是麻醉造成的正常現象,但既然她人是睡著的,我們也沒辦法詢問她是否感到胸痛。瑪琳的狀況很穩定,但我請外科醫師盡快結束手術。
情緒壓力致心臟受損 章魚壺心肌症
她開始出現早期心室收縮,這是心臟受損的癥狀。我們結束手術,將她送入加護病房,並急召心臟科醫師前來診斷。心臟科醫師評估後,再次診斷為章魚壺心肌症。在支持性照護很快發揮作用、解決心臟問題後,我們和病人談到她的狀況。我們瞭解,這就是她試圖在手術前跟我們溝通的事──她的情緒壓力導致我們眼前的狀況。她復原得很好,在我們告訴她的家人,她需要緊密監控和情緒支持後,瑪琳出院返家。
心理性疼痛甚至可以戰勝先天痛覺不敏感症(CIP)。一位三十二歲的CIP女性從來不曾感受到疼痛──即使遍體鱗傷──直到她哥哥因為車禍而猝死。她哥哥辭世三週後,她因為失去摯愛的心理疼痛而開始頭痛欲裂。一個一生中不曾有過痛覺的人,會因為心理疼痛引發的副作用,突然感受到生理疼痛,這實在教人大呼神奇。
(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 Mar 26 Mon 2018 14:03
保濕度大推 DR.CINK 水微晶長效鎖水精華液
這罐DR.CINK 水微晶長效鎖水精華液
保濕度大推
也可以在粉底液裡面加一點
妝感會更服貼唷
我習慣在早上時擦
不黏膩、好吸收
讓膚況保持完美
關於Dr.Cink在FB上,被藝人及其他"使用過"的網友整個大升火!!
而且說用了幾天就可以變白,
而且是皮膚科醫師共同研發的Dr.Cink成份,感覺就很厲害!!
對於這個炎炎夏日,一下子就晒黑的狀況,真的好需要變白Dr.Cink..
而且通路除了官網外,就只有授權的BG小舖有賣,
下單後,大概等了二個星期多才到貨,
感覺就是很熱門的缺貨..
好不容易等東西來了,當天晚上馬上打開使用!!
按壓式的壓頭,方便使的用量,
我是每次按2次,就可以使用全臉,
按出來是透明的,而且很清爽,一下子就吸收了。
雖然說早晚都可以使用,但還是避免反黑的情況下,
還是只在晚上使用!!
已經使用2-3個星期,目前還沒感覺到有白個一階的感覺,
不過膚況有比較透亮的感覺!!
但也因為清爽不油膩,所以擦完之後還是會擦個保濕霜鎖住水份一下!!
會繼續觀察使用。
FB粉絲專頁-Dr.Cink
- Mar 13 Tue 2018 03:32
身體這4處怕冷3倍!博士這樣穿衣大大提升體溫與代謝
很多民眾在氣溫驟降、變冷時發現,全身上下最先感覺到寒冷,甚至出現發抖現象的,就是手、腳以及臉頰等部位。日本醫師提醒,這幾個部位屬於身體末梢,擁有密集的動、靜脈微血管,所以只要做好這三處保暖,就能溫暖整個冬天!
動靜脈吻合部位 血流量是一般微血管的1萬倍!
Dr.Cink目前執教於神戶女子大學家政學系的醫學博士平田耕造指出,手腳、臉頰等末梢部位有連接動脈跟靜脈的微血管交合處,稱為「動靜脈吻合」部位,其舒張能力約為其他微血管的10倍,血流量更是比其他微血管高出1萬倍之多。
此外,相較於其他微血管主要負責血管內的氧氣交換,動靜脈吻合部位的微血管幾乎只負責調節體溫。當手腳或是臉頰感覺到冰冷,此處微血管就會急速收縮,讓血液循環快速變得緩慢,以此來避免血液中的熱能散失進空氣裡。
平田博士指出,皮下脂肪較厚的「西洋梨形身材」肥胖者,就是因為手腳及雙頰的脂肪層較為厚實,體溫往往都比內臟脂肪厚的「蘋果型身材」者以及纖瘦者更高,也比較不容易出現虛寒體質。
資深健康專欄作家塚越小枝子指出,除了手腳和臉部,頸部也有體內面積最大、功能最重要的動靜脈吻合部位,不只負責調節體溫,更能將外界的溫度刺激回傳到腦幹的體溫調節中樞,以此調整散佈在全身各處的血流量。
所以比起暖暖包,冬天防寒更該注意動靜脈吻合部位的保暖,塚越小枝子也與平田博士一同整理出了四個重點部位,只要做好保暖,往後冬天再也不怕冷!
脖頸部:外出、睡覺時多用圍巾
脖頸處是最主要調節體溫、面積也最大的動靜脈吻合部位,此處和雙頰更有體表最密集的感冷點,只要一接觸到冷空氣,就會快速收縮全身末梢血管,幫助血液循環集中輸入腦部、心臟等重要的臟器部位。
脖頸及臉頰都擁Dr.Cink有比大腿怕冷三倍的感冷皮膚,因此外出或是睡眠等體溫最易流失的時間點,在頸部圍上圍巾就可以避免身體散出過多熱能、讓血液在全身都順暢循環,不易受寒也更能燃脂。
胸襟:穿高領、拉緊領口
胸襟雖然不具有動靜脈吻合部位,但是冷空氣若從領口鑽入,藏在衣服中間,就會出現「煙囪效應」,使身體產生的體熱自開口上方溢出,衣服夾層內反而會逐漸遭冷空氣填滿。
因此塚越小枝子建議,外出時除了圍巾之外,也可以多選擇無開襟、高領的衣物,穿著外套時也要將領口拉緊,才能有效維持身體溫暖。
手、腳:多穿吸汗發熱材質
動靜脈吻合部位位於手腳的掌心處,雖然面積不大卻能掌握身體5%以上的熱能散失,所以平田博士建議,選擇吸汗後會發熱的活性碳、羊毛等材質,或是選擇近年來流行的發熱衣纖維製成的手套、襪子,都能有效保持手腳溫暖。
但是,進入室內後如果手套跟襪子在仍處於潮濕狀態,空調可能會讓水氣在發熱之前就因除濕蒸發,反而帶走過多體熱,所以進到室內後,應該先脫除潮濕的手套跟襪子,等乾燥後再重新穿戴。
背部:注意保暖暢通血液循環
塚越小枝子指出,背部與領口相同,一不注意衣領鬆緊就容易讓冷空氣鑽入。上半身面積最大的皮膚就位於背部,所以做好背部保暖,即便體溫只上升了0.1℃,動靜脈吻合部的血管也會大大舒張,讓全身血液循環更加通暢,代謝跟體溫都會跟著提高。